找到相关内容4484篇,用时4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三论破神思想探讨

    一论理的过程中,论主依照破邪显正的原则,采用遮诠式的否定,在否定事物自性的同时,显现法皆空的实相之理。如论主在说明六根、四大之内无本住的时候,就通过归谬法、两难来推断六根、四大与本住的相互关系,...万物的客观规律面前没有立足的余地,不能契合宇宙法则,所以不能成立。再从本门的整体思想上看,论主旨在通过破斥神我造作万物的邪见来进一步申明自性本自空寂的真理。   《百论?破神品》为提婆菩萨所作,...

    觉灯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3891595.html
  • 持诵《普贤行愿品》速得成就的道理——益西彭措堪布

    rdquo;时,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无论看到哪个国家的语言所表示的“感谢”,水都会呈现出形状整齐的美丽结晶。   这都在证明心是器情的作者,水结晶只是一个小小的,它...造成稳定的好相貌,这就是“相随心变”的意思。   我们随着《普贤行愿品》发善愿,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感谢”,这是对周遍时空、具足善的普贤行海在作意发愿...

    益西彭措堪布

    普贤行愿品|普贤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0/16373791663.html
  • 禅风熏染中的心态

    安。这就是“随缘自适”。缘者,缘起也。佛教认为(指一切事物)皆因缘起而生,遂无自性。随缘自适,就是随便什么外界环境,心灵都可以适意。   中国的士大夫是很善于用这种思想方法来使自己心地平和的,...首》)。在另一首诗中,诗人吟道:“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里真良图。”(《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首》)这个时期,诗人还多次直接在诗中吟道:“吾生如寄耳。”   再来看著名的诗人王维。在谈到诗与禅的关系时...

    张晶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60692118.html
  • 一念之间(下)

      应“认识环境,了解自己。”   生:如何了解其真相?   师:透过观察一切现象,知道万物都是短暂,并且刹那生灭,皆是变化无常,不   能永久保存,故知虚幻不实,宜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   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是身心,清楚的了解自己,便可度   一切苦厄。   ?认识环境的方法-可依《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释达观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03092390.html
  • 佛法是种活法

    看得明了,这才是看破。放下是没有恐惧,没有畏惧,不害怕,任何时候都不着急。我们现在要见一个人,心里慌慌张张的,要表达的表达不出来,着急的不得了,这叫没有放下。放下的人特别的威严,对无所畏惧,不管...摆脱烦恼与痛苦,自己能够获得轻松自在,快乐幸福,活得快乐,死得安心,这就是修行的结果。 如果你真想轻松自在地活着,真想自己得到幸福与快乐,你就好好地学修行。佛法是人活的一种方法,你活得痛苦,...

    达真堪布 开示

    |在家|生活|佛法|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1/22451693736.html
  • 信愿——往生正因

    很快回入娑婆,利益有情。这样发出离心和菩提心作摄持,就能使我们在会中所作的一切修行,包括念心咒、念佛号、顶礼、回向等等,都成为大乘成佛的善根。 总的来说,都是由因缘产生的。想得到往生的成就,自然...究竟,都很容易成就非常圆满的功德。如果只通过自力修行,不要说在漫长的时间中行持六度行,甚至一个月中也难行持真正很有意义的大苦行。虽然历代祖师吃了很多苦,修行大彻大悟而摄受我们,讲了很多,但到现在为止...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往生|信愿|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1/10255593998.html
  • 虚云禅学思想研究

    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法皆从心生,心是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众生本来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或者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如果我们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则无所谓参禅、修行,虚云说:   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

    伍先林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5594105.html
  • 论晋水净源与北宋的华严中兴

    卷。撰于熙宁七年(1074)。净源其序称:“……(源)畴昔尝读《圆觉疏钞》之广者,而其间穷推一心章,惟灼实开决疑滞,布在钞文,明犹指掌,于是不揣捣味,录广钞之要辞,发斯论之微旨,庶乎吾祖深文奥义,...教观。所撰《楞严经疏》,即为著称一时的《资中疏》。据此法系之说,长水子璇承洪敏之后,为贤首九传第8世。其弟子晋水净源则为贤首十传第9世。   另据《华严宗师资传承系统表》,则提出了华严传承的另一派...

    陈永革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281095062.html
  • 临济宗的祖庭——海会寺

      为使后学更加准确地理解佛与众生,佛与的关系,法演举陆亘问南泉的公案让弟子们参:   陆亘大夫问南泉的弟子,家有一片石,也曾坐,也曾卧,拟镌刻作佛,得么?云:得。陆曰:莫不得么?云曰:不得。...没有定,虽为临济宗,对于其它五个宗派,法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包含,且能拈放自如,不粘不滞。法演每每以“白云里”,抒发自己对禅的理解,不论德山棒也好,临济喝也好,我自白云里,其宗风已与社会溶为一体...

    妙慧 周会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110095766.html
  •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

    换言之,佛教理论的核心是人生解脱论,佛教哲学是为其解脱论服务的。佛教主要从“无我论”和“缘起说”论证解脱的根据。“无我”强调的是人与法皆无实在的、常恒不变的自性或主体;“缘起”则对人与的生起与本质...出世不离人世实际上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体现。中国佛教为了出世而“方便”人世,于人世之中而追求出世,在人世求解脱的修行中突出自我的圆满具足,强调在对的无执无著中实现自我的解脱,...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0096044.html